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及期数 | 作者 | 科研团队文化研究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展望——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 《科学与管理》,2023(1) | 孙艳丽 | 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创新型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能力——2022年“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创新型工程教育”论坛综述 | 《化工高等教育》,2022(12) | 周玲等 | 从CDIO模式到NEET计划——美国工程教育改革路径分析与经验启示 | 《化工高等教育》,2022(12) | 周玲等 | 促进更多高学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 《中国教育报》 | 马晓娜 | 交叉学科类期刊编辑的胜任力分析及培养 | 《学报编辑论丛》,2022(11) | 李丽妍 | 基于胜任力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以初级制造工艺工程师为例 | 《化工高等教育》,2022(10) | 范惠明等 | “双一流”成效评价:基于技术价值合理性的思考 |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10) | 周玲 | 美国一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的权力制衡机制研究 |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2(10) | 潘艺林等 | 人工智能视域下课程建设机制研究 |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9) | 周玲等 | 素养导向的学校灾难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全球教育展望》,2022(9) | 高芳祎等 | 世界一流工科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经验及启示 | 《教育科学探索》,2022(7) | 周玲等 | 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培育时代新人 | 《中国教育报》 | 马晓娜 | 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路径——基于“双一流”高校的视角 | 《北京教育(高教)》,2022(6) | 周玲 | 美国工程教育证书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 《化工高等教育》,2022(4) | 范青青 | 中美高校化工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 《化工高等教育》,2022(4) | 周玲等 | 美国“研究三角园”对长三角产教融合发展的启示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4) | 钱梦婷 | 教育代际传递与社会分层——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证据 | 《中国经济问题》,2022(3) | 潘艺林等 | 后现代视域下教师权威的式微与重构 |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2) | 周玲等 |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2) | 周玲等 | 随迁子女教育困境如何突破?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澎湃》 | 马晓娜 |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培养 | 《学报编辑论丛》,2021(11) | 李丽妍 | 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评价改革的意义 |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 | 周玲 |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现状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 |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9) | 周玲等 | 贸易摩擦背景下科研团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定位分析——基于某院士科研团队的扎根理论研究 | 《科技管理研究》,2021(9) | 孙艳丽 | 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转变评价理念 | 《财经高教研究》,2021(5) | 周玲 |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环境、困境与路径 | 《北京教育(高教)》,2021(5) | 周玲等 | 线上学习的挑战与应对:儿童视角探微 | 《上海教育科研》,2021(4) | 马晓娜 | 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流动儿童“管”的变革 | 《中国教育学刊》,2021(3) | 马晓娜等 | 我国流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产业界和高校的问卷调查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 | 范惠明等 | 以“完全学分制”助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 《中国教育报》,2021(1) | 马晓娜 | 不同性别大学生工程技术素养差异实证研究——以上海市高校为例 | 《复旦教育论坛》,2021(1) | 孙艳丽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成效、不足与思考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 | 孙艳丽等 | 督导制度的渊源及本科教学督导的实践与探索——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 | 《北京教育(高教)》,2020(7) | 周玲等 | 本科生慕课学习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路径——以理工科高校为例 | 《化工高等教育》,2020(6) | 马晓娜等 |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绿色工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 《化工高等教育》,2020(4) | 辛忠等 | 当代青年网络次元化生存的现实图景及应对 | 《思想理论教育》,2020(2) | 包雷晶 | 中外协同创新计划运作机制比较——以五个协同创新计划为例 | 《中国高校科技》,2019(12) | 范惠明等 |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超大城市流动儿童的边际突破——以上海为例 | 《教育发展研究》,2019(11) | 马晓娜等 |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服务对策研究 | 《化工高等教育》,2019(10) | 马灵玉等 | 工程科技人才通识能力的要素识别与培养——基于产业界的实证研究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7) | 范惠明等 | 出版编辑改稿重在“少而准” | 《出版科学》,2019(7) | 潘艺林等 | 工程哲学视角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兼评姊妹著作《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和《大工程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培养》 | 《化工高等教育》,2018(10) | 周玲 | 略论学术职业的风险与承认正义需求 | 《学术界》,2018(8) | 潘艺林等 | 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模式探究 | 《北京教育(高教)》,2018(7) | 周玲 | 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渗透 | 《化工高等教育》,2018(6) | 龚玉 | 没有承认,何谈激励?——大学教师激励问题刍议 | 《江苏高教》,2018(3) | 潘艺林等 | 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的障碍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 | 孙艳丽等 | 澳大利亚合作研究中心计划经验及其对实施“2011计划”的启示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 | 范惠明等 | 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国家为使命,奋发努力,砥砺前行——曲景平校长访谈录 | 《化工高等教育》,2017(8) | 周玲 | 教育公平与人口规模控制的博弈——新形势下超大城市“异地高考”实施的困境探析 | 《上海教育科研》,2017(8) | 马晓娜 |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 《思想理论教育》,2017(3) | 包雷晶 | 从传播符号的演绎逻辑看爱国意识的构建 | 《文教资料》,2017(1) | 包雷晶 | 上海高校学生工程素养调查报告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9) | 周玲等 | 青年思潮的数字化引领——基于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 | 《思想理论教育》,2016(6) | 包雷晶 | 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转型发展——华东理工大学的实践创新 | 《科教发展评论》,2016(4) | 范惠明 | 职业期待与理想追求——基于E大学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系列调查研究报告 | 《化工高等教育》,2016(4) | 周玲等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须打破“路径依赖” | 《文汇报》,2016(4) | 周玲 | 大学成文规则的保障性内涵探析 | 《江苏高教》,2016(3) | 潘艺林等 | 学生自我评价视角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调查研究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 孙艳丽等 | 高校与行业之协同创新——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视角 | 《化工高等教育》, 2014(4) | 周玲 | 中国信息论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反思与讨论 | 《资讯安全通讯》, 2014(1) | 周玲 | 大学元制度创新的阻抗因素及其化解策略初探 | 《大学教育科学》, 2014(1) | 潘艺林 | 大学权力规约问题的制度性困境 | 《江苏高教》, 2014(1) | 潘艺林 | 实践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3(6) | 孙艳丽 | 改善高分子物理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 《化工高等教育》, 2013(2) | 徐世爱 | 研究型大学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与趋势研究 | 《化工高等教育》, 2012(5) | 孙艳丽 | 从药家鑫案看亟需充实和加强的高教内容 | 《大学教育科学》, 2012(5) | 潘艺林 | 高校教学政策的简单化倾向及其超越路径 | 《复旦教育论坛》, 2012(5) | 潘艺林 | 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研究 | 《复旦教育论坛》, 2012(2) | 潘艺林等 | 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优势、困难与对策 | 《化工高等教育》, 2012(4) | 周玲 | 基于60年发展历史对华东理工大学由单科性学院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思考 | 《化工高等教育》, 2012(4) | 徐洁 |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俄文) | 《莫斯科大学学报(教科版)》, 2012(2) | 徐洁 | 对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满意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4) | 孙艳丽 | 回归工程 服务社会——美国大学工程教育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6) | 周玲 | 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 |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6) | 汤立群 | 论新形势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障 | 《继续教育》, 2010(3) | 马晓娜 | 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 《化工高等教育》, 2010(1) | 马晓娜 | 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特征和新发展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1) | 周玲 | 大学章程:构建和谐高校的制度保障 | 《大学教育科学》, 2010(1) | 潘艺林 | 人本理论观照下的高校青年教师管理 |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5) | 马晓娜 | 全面工程教育理念观照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3) | 马晓娜 | 滑铁卢大学创新型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与启示 | 《化工高等教育》, 2009(4) | 周玲 | 理想与期待——2008年新教师入职培训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化工高等教育》, 2009(3) | 周玲 | 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变革与转型 | 《现代大学管理》, 2009(11) | 周玲 | 消费主义对教育变革的影响 | 《复旦教育论坛》, 2009(2) | 潘艺林 | 中国化工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 《化工高等教育》,2009(1) | 马晓娜 | 外力影响高等教育的尺度 | 《教育发展研究》, 2009(19) | 潘艺林 |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与路径思索 | 《中国高等教育》, 2009(23) | 潘艺林 | 政府在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中的角色研究 | 《中国电力教育》, 2008(15) | 孙艳丽 | 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单一性”的研究 |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10) | 孙艳丽 |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委员会的成立及运行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4) | 孙艳丽 |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 《软件工程师》, 2008(1) | 潘艺林 | 呼之欲出的“工程教育学” |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11) | 潘艺林 | 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消费主义倾向 | 《教育科学》, 2008(6) | 潘艺林 | 学重在用:中国高等教育转型30年的侧面 | 《现代高教论坛》, 2008(3) | 潘艺林 | 近代中国大学课程发展规律探析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 | 徐洁 | 国民党执政时期大学课程整理过程及发展特点 | 《江苏高教》, 2007(2) | 徐洁 | “教学评估”通向何方 |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1) | 潘艺林 | 教授自律才能保证教育质量 | 《复旦教育论坛》, 2007(2) | 潘艺林 | 慎重对待本科毕业论文问题 | 《软件工程师》, 2007(7) | 潘艺林 | “学生评教”(SRTE)对教师发展的负面影响 | 《民办教育研究》, 2007(2) | 潘艺林 | 高校青年教师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复旦教育论坛》, 2006(1) | 马晓娜 | 教育怎能“学生说了算”?——从学生评教看师生关系的合理定位 | 《江苏高教》, 2006(1) | 潘艺林 | 牺牲质量,谈何权益?——消费主义教育价值观评析 | 《学术界》, 2006(2) | 潘艺林 | 感受“美国教育”的多样性 |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12) | 潘艺林 | “学生评教”信奉什么教育哲学?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2) | 潘艺林 | 研究型大学化工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国际比较 | 《化工高等教育》, 2004(2) | 马晓娜 | 公其非是于学校——论中国民间教育哲学的批判之维 |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2) | 潘艺林 | 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对部分师生的问卷调查与文献比较 | 《教育与现代化》, 2004(2) | 潘艺林 | 导师是优化博士生教育学术环境的主导因素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7) | 潘艺林 | 课程改革应关照的批判素质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3(5) | 潘艺林 | 一种实用的乐观主义创造教育哲学——解读《广义创造论-创造教育的哲学理念与实践》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 潘艺林 | 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 | 《比较教育研究》, 2003(10) | 潘艺林 | 批判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亲本功能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4) | 潘艺林 |
著作: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单位 | 出版时间 | 面向新时代的流程工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 钱锋 周玲 范惠明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21年 |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超大城市流动儿童 | 马晓娜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21年 | 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机理研究 | 范惠明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20年 | 科研团队知识生产模式研究 | 孙艳丽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20年 | 华人精英科学家成长规律研究: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 | 高芳祎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20年 | 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评功能引论 | 潘艺林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4年 | 从超越到世俗⸺西方高等教育的当代转型 | 潘艺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1年 | 大学组织冲突研究——角色、权力与文化的视角 | 周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7年 | 面对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建设研究 | 刘念才 周玲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