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主办,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创新型工程教育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聚焦“建设高质量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研讨。论坛共16个报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副校长阎海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出席会议并致辞。会后,为庆祝高等教育研究所建所40周年,还举行了所庆活动。
在论坛上,阎海峰代表学校致辞,介绍了学校七十年来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来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情况。他指出,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华东理工大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倡导“全面工程教育”,系统性开展绿色工程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路径,开展跨学院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显著。
桑标在致辞中表示,华东理工大学以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不断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上海市和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去年,上海市教科院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一年多来,双方共同参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专题研究工作,共同培养研究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期待未来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取得更多更丰硕的成果。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重要谋划。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及具体内容。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需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今年三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产教联合培养行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教融通。在此背景下,论坛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教授作了题为“治理体系建设与教育方针的实施”的报告。他指出,要充分认识依法治理、依法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性;落实教育方针的依靠力量、主体力量是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有适合的治理体系和强大的治理能力,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依法治理、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要有学术底气。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教授以“新工科与新范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和思考”为主题,介绍了其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体会,提出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深刻变革。他指出,新工科天津大学方案以产品开发过程引导课程变革,试点建立多学科培养平台课程体系;在数字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有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定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涂善东教授做了题为“全面工程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报告。涂院士指出,工业化转型要工程教育先行,工程教育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人才不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实施“全面工程教育”,即全过程、全包容、全民众的工程教育理念;全面工程教育理念是动态、发展的;全面工程教育不是发散的教育,需要依靠教学法的创新实现其理念内涵,它强调通识性、实践性、创新性,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dependent(依赖)到independent(独立)再到inter-dependent(合作),人类突破各种困境需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全面工程教育追求的是完整卓越创新的工程教育。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教授在“高校评价改革——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报告中指出,“双一流”建设及监测评价是国家战略。他指出,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的探索与实践表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之一是鼓励多样化发展,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满足不同需求的高等教育格局,要把人才培养类型作为高校分类评价的逻辑起点。
此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报告,大家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育方针落实、监测评估标准与规范战略、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驱动,以及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创新型工程教育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
在所庆活动上,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杨德广、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原高教所所长何仁龙、以及一批关心高教所发展的老专家、老同志、毕业校友应邀来到现场。所长周玲介绍了高教所40年的发展沿革,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愿景。杨德广教授赠画高教所,认为理工科院校高教所办到这样是学校领导有远见,愿高教所越办越好!涂善东对高教所未来的发展提出三点希望,勾画了愿景目标。从高教所退休的老所长、老同志回忆了高教所的发展,愿高教所再创辉煌。高教所所在的机关工作党委,文科处等兄弟部门,华师大和同济大学等校代表,以及毕业校友也送上了祝福。现场气氛热烈、温情感动,来宾们同切所庆蛋糕,共庆欢聚时刻。